旗袍历史

旗袍通常指一種近代華人女子的服裝。旗袍於民國時期為上海女校的制服,當時的上海女學生亦被認為是旗袍最早的主要使用者,20世紀上半葉其款式融入西式剪裁而被大幅度改進。旗袍因其代表新時代知識女性的形象而受到歡迎,由上海開始流行至全中國,成為當時中國都市婦女的主要服裝。旗袍至今仍為上海代表性的符號之一。

旗袍始於1925年開始在上海流行,研究指出,旗袍風尚的始發群體為上海的女學生群體,亦指出以當時其「女界領袖」的衣着引領地位和對西化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而論,也只有當時女學生才可能是旗袍最早的主要使用者。

從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末,中國旗袍風行了20多年,改變了中國婦女長期來束胸裹臂的舊貌,讓女性體態和曲線美充分顯示出來,正適合當時的風尚,與當時女性解放密不可分。到30年代和40年代,旗袍已經成為城市女性重要服飾。

民國文化女性的名字,總伴隨着她們的旗袍照,例如宋美齡、吳健雄、吳貽芳、林巧稚、阮玲玉、張愛玲、林徽音、蕭紅和丁玲等。

珍貴文化遺產─蘇州評彈的女演員的服裝也依然是旗袍。其它傳統說唱藝術如大鼓和評書等也多以旗袍為女演員的傳統服裝。

歷史悠久的香港小姐,香港華裔小姐,亞洲小姐和廣州西關小姐選舉中,她們期間/最後必定會穿旗袍這種傳統服裝。以旗袍為賣點的電視劇和電影則不斷出現。